来源:当家网 日期:2022/9/19 16:34:46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加州明媚阳光下,斯坦福大学棕榈道上,踩着滑板车的学生和创业者来往穿梭。西班牙式的红瓦屋顶,遍布的绿色草地,让这座校园和硅谷一样——鸟语花香让人放松。然而,轻松并不妨碍这里成为全球造富胜地。
旧金山湾区,世界三大湾区中的科技湾区。这里不仅创造了人类科技史和工业史的诸多奇迹,也凭借其始终不竭的创新活力,吸引着全球知名风投汇聚于此,造就了全世界都想复制的硅谷神话。
与旧金山湾区相隔9个时区的粤港澳大湾区内,当前广深正在协力打造中国版“硅谷”——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它将成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中的重要一核。我们能够从硅谷发展历程中汲取哪些经验呢?近日,南方都市报、南方日报记者实地探访了斯坦福大学、硅谷,通过采访金融机构以及当地政府官员,希望在硅谷寻找到资金和科技的点石成金故事。
硅谷神话:
高科技被点石成金的故事
单日股价大涨145%且仍在持续上涨中。5月31日以来,美国东岸纳斯达克交易所里最夺目的明星企业是一家名为M adrigal的生物医药企业。因为发布了一项临床二期数据,公司流通市值在4个交易日里从15亿美元升至42.9亿美元。
这是一个典型的硅谷故事———来自美国西岸硅谷的这家生物医药公司仅有12个人,创立开始资本就已经进入,在其发展过程中“m oneyspeak”,资本与科技深度捆绑。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硅谷上演。“硅谷是个制造富翁的地方,这里每天都在上演各种财富传奇”,在美20多年的东北人邵帅每年接待着一批又一批的中国企业家、政府官员和考察团到此寻找硅谷的秘密。因为硅谷诞生了世界上最多的高科技跨国公司,比如英特尔、苹果、甲骨文、基因泰克、思科和谷歌。
据统计,截至2018年3月,全球共计236家独角兽公司,美国坐拥116家,位居榜首,占比近一半(49.15%),其中大部分在硅谷。
广州女生李闵(应采访者要求化名)正是为此而来。在中山大学以及巴黎索邦大学完成本科和硕士学位后,作为一家风险投资基金生命科学领域投资经理的她,冲着“猎物”———分布于硅谷的数千家生物医药公司而来。
这就是硅谷。除了遍布的高科技公司外,这里是风险投资的聚集地。在加州的门罗帕克(M enloPark)小镇、斯坦福大学西侧一条名为沙丘路的小路,因在两三公里长的范围里聚集了几十家美国乃至全世界知名的风险投资公司,成为创业者的朝圣地,他们掌握着全球创业世界的话语权———硅谷当地流传着一个说法: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科技公司至少有一半是由这条街上的风险投资公司所投。
“在过去3年里,湾区吸收了全美近一半的投资,如果企业需要资金,首先就会想到来硅谷。”旧金山湾区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总裁肖恩·伦道夫(Sean Rolph)告诉记者。
硅谷魅力:
科技和风险投资深度结合
为何科技、资本和人才,能在此密集汇聚?硅谷这个“弹丸之地”究竟有何魅力?在调研过程中,考察团成员不约而同地向受访者提出这样的问题。
事实上,硅谷并非是一个地理概念,它得名于早期的支柱产业半导体。如今,外界也把其当作是旧金山湾区的另一种称谓。
回溯历史,硅谷也曾有过由“美利坚梅脯之都”转型发展为信息科技中心的历程。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硅谷逐步发展成了半导体、集成电路、微处理器、个人电脑和游戏机等的集中生产地,自此“硅谷”才成为了高技术的代名词。
几乎同一时期,硅谷的风险投资也兴起,但并非一开始便蔚然成风。探寻硅谷资本和科技的结合源头,多名受访者告诉记者,上世纪70、80年代到来的科技浪潮与相关产业政策,对硅谷产业崛起起到了关键作用。
据悉,1974年,美国通过了退休收入证券法,促使养老基金进行广泛投资。1979年进一步放宽了养老基金对风险投资的限制,这不仅使养老金成为风险投资的最大资金来源,也使整个风险投资的资金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不久之后,美国在1982年制定了《中小企业技术革新促进法》,通过立法,不仅规定政府按法定比例对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资助和发展经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资助具有技术专长和发明创新的科技人员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而且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有关优惠政策,保证政策的稳定和贯彻实施,以便更大程度地吸引风险资本进入高新技术领域。
斯坦福国际研究院(SRI)创新中心总裁、副院长克劳德·莱格认为,高科技产业和风险投资在硅谷的发展,有几个关键时间节点,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风险投资业迅速兴起。“美国的风投在1974年以后就有了更多资金来源,1980年以后就有了更多的项目来源,但在2000年以前,硅谷风投规模还是比较小的。”
克劳德·莱格(Claude Leglise)说,第二阶段是2000年左右,美国发生了互联网泡沫,一小部分公司的创始人在股市泡沫的初期、公司上市时,获得了巨大财富,这些早期的成功使得投资更加活跃,吸引了大量前所未有的个人投资;尝到甜头的人继续投资,加上前面两次的基础,随后硅谷的风险投资才真正爆发了。
在克劳德·莱格看来,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尤其是前两次政府政策的帮助,才成就了硅谷如今的风投。
此外,曾担任过新加坡驻中国外交使节的斯坦福大学教授叶傅昇认为硅谷的形成,是一种生态。他说:“硅谷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创业高科技公司最高密度群集的地区,除了上世纪80-90年代的第三次科技浪潮的影响外,人才资源和社会网络、乐于早期接受新技术、多供应商混合环境下的服务基础框架、风投资金支持、企业家精神以及生活环境等都是硅谷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山景城市(Mo u n tainV iew )市长伦尼·西格尔(LennySiegel)看来,“硅谷的成功因素只有两点:技术的共享和人才的流动。”山景城市被诺贝尔奖得主、在贝尔实验室期间与他人共同发明晶体管的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称为“真正的硅谷诞生地”。
硅谷秘诀:
为神话打造成熟的“周边系统”
一个又一个的造富故事让硅谷成为全球科技和创富界的神话。在全球范围内,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希望再造一个硅谷———据不完全统计,过去50年间,超过70个与“硅谷”(Silicon Valley)这个词沾边的科技园区/城市:如美国纽约有“硅巷”,印度班加罗尔被人称为“印度硅谷”,台湾在新竹建了科技园,北京的中关村从一开始就被冠以“中国硅谷”的称号。
然而,目前看,尚未有一个地区能成为硅谷。硅谷的秘密到底是什么?有何独特之处?
南都记者在调研中发现,硅谷独特之处还在于,这里的投资人大多是高校教授、实验室负责人或企业高管。
斯坦福终身教授崔屹创办了两家科技企业。“每周沙丘路上的风投公司都会来斯坦福与教授、学生交流,我创办的第一家公司安普瑞斯(A m prius)、第一笔风投资金就来自沙丘路。”他告诉记者。
众所周知,旧金山湾区内汇聚了多所世界一流大学,高校是硅谷登顶世界级科创中心的另一重要推手。除了斯坦福大学,在距离硅谷中心70公里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也是世界顶级名校。
“硅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的兴起就得益于斯坦福大学。”伦尼·西格尔举例说,当年,斯坦福大学专门建立了一个帮助科学家、工程师、研究员们的社区机构,让他们能够得到资助,从而帮他们实现好点子。
目前在旧金山负责生物医药投资的黎敏奇,就很看重高校在其中扮演的作用。“美国有很多重磅的药物,其实都是十年前或者十几年前来源于大学的一个成果研究和转化,高校是很多创新药物的起点。
除了创业者是高校老师,硅谷的另外一个现象是大部分风险投资者也是高科技企业的老板。旧金山州立大学教授邝铁诚告诉记者,“这个很重要,除了提供资本支持,还要做企业的导师。一些老板认为自己把钱给到对方,其他就不用管,这种投资实际上作用不大。”
作为斯坦福国际研究院创新中心总裁,克劳德·莱格同时也是一家风投基金的负责人,每年要投资7-10个项目。“现在做风投的人很多,大量资金涌入,但是建立一个公司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它是一件艰苦的工作,优秀的V C知道如何帮助管理层,包括市场、策略。”
除了在“人”的层面上直接打通高校研究、产业、资本和市场,大大小小各类分散于硅谷的专注于高科技公司的中小投行是造就硅谷创富故事的另外一个推手。
“这些投行和传统投行不一样,他们只专注于投初创型的高科技公司,不投大企业或者其他行业,所以他们只为一些快速成长的科技公司做投资银行业务,他们主要看技术指标。”克劳德·莱格指出。
这或许就是硅谷的秘密———风险投资公司、高校及产业联盟、创新企业集群这三股力量融汇交织,共同打造出了硅谷独有的创新生态圈。对此,硅谷银行金融集团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格雷·贝克(G reg Becker)也十分认同。“硅谷之所以能在加州取得成功,打造一个高效的金融生态系统很重要,需要社会各方通力合作,包括政府的重视,风险资本的支持,高校技术创新和人才输出,还有法律、财务管理等行业的资源。”
在美国学习、工作和生活了20多年的美中硅谷投资有限公司总裁王旸也深有感触。“硅谷是人才、信息、资本在大学、初创企业、大集团之间有序流动和再配置的地方。”王旸说,人才是指来自于全世界的人才,资本来自于全美国最多、全世界最集中的风投机构,在大学初创的企业是小鱼小虾,大企业集团则一年要吃下很多小鱼小虾,才能健康成长,实现有序流动。一旦半导体行业出现衰落,硅谷又会形成其他新的前沿科学,再实现新的配置。
在中山大学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符正平看来,旧金山湾区拥有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形成了由政府部门、大学教师及学生、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企业家、风险投资家以及各类中间机构、非正式社区组织等创新要素构成的创新核心网络层,以及由创新基础设施、创新文化、专业性服务机构、风险资本、各种行业协会和非正式社交网络构成的创新环境支撑层。
如以斯坦福大学为例,制定了产业联盟计划促进科研人员、院系之间,以及大学与外部企业之间合作,也积极鼓励科研人员校外创业以加速科研成果商业化。
“这就是为什么M adrigal这样只有十几人甚至数人的公司,能创造出40亿美元的市值。”一名在硅谷从事风险投资业务的华人告诉南都记者,在硅谷创业团队可以很专注,有成熟的“周边系统”可以支撑他们专注于技术研发。
成熟的周边系统经过数十年的沉淀,依然让硅谷超越了一个地理的范围。克劳德·莱格认为,外界最应该借鉴硅谷的地方在于,要培育形成“一种创新精神。”在他看来,目前全世界有3个地方是创意、资金和创业文化融合的地方,一是硅谷,二是以色列,三是中国的深圳、广州、香港等所在的珠三角地区。
湾区启示:
政府应用好有形之手建设软环境
那么,在硅谷的生态中,政府扮演了哪些角色?对于希望复制硅谷的故事的各地来说,有何借鉴之处?
这也是由广州市金融局指导、广州金交会组织的湾区调研活动中,广州金融军团团员间探讨最多的话题。
“政府可以进行干预,这些干预主要在于建立最基础的一些规定,比如制定空气的标准、食品药品的安全标准等,并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叶傅昇指出,硅谷的成长秘诀中就包括大市场、小政府。
但并非不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硅谷的成功有部分因素也来自于政府,比如实施税收减免返还、对高新技术企业优化土地出让政策、每年投入数十亿美元进行基础研究等。与此同时,政府发挥重要作用的地方,还在于建立法治环境。”斯坦福大学首席财务官、斯坦福商学院会计学、经济学及投资学教授克里斯·卡内洛斯(Prof.Chris Canellos)对这个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大市场、小政府,并不意味着政府无所作为。在硅谷发展历程中,政府有形之手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南都记者了解到,旧金山湾区内一共有25所国家级或州级的实验室,大多得到了联邦政府的资助或美国科技部门的支持。
在硅谷,记者碰到了来自中国的小卓等人。他们大学毕业后到美国深造,之后便留在了当地一家全球知名科技公司做起了工程师。在问及是什么原因吸引他们来到硅谷时,他们说,“并不是因为这里能够提供高收入,而是这里有自由工作氛围,能实现自己的想法或创意,工作同事也都是来自于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
南都记者了解到,当前广东正在加大政策、资金投入,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今年3月,华南理工大学与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四方签约共建广州国际校区。该国际校区与剑桥、哈佛等不少于20所世界著名高校强强联合,围绕高端装备制造、量子通信、海洋科学与工程、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等国际前沿、国家重大需求的新工科领域,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前沿科学研究、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等,全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支撑国家尤其是广东、广州创新驱动发展。除此之外,目前广州也正在争取香港科技大学落户南沙。
问策粤港澳
内地、香港两个市场可错位发展
南都:对标旧金山湾区,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需要怎样的金融生态圈?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张小军:硅谷难以复制,但广东可以在制造业产业优势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区域优势两个方面发力,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金融生态圈,而不是复制硅谷。
金融是跟着实业走的。产业升级是以传统产业做基础的,创新需依赖传统的生产企业和物流基础。传统的产业、物流和市场营销是广东的优势,不要错误地认为传统产业过时了,传统产业与现代发展结合,其实发展会更快。
除了发挥好实业基础,还可尝试以创新基金引导。虽然硅谷并没有创新基金,但对于新兴创新中心,引导基金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从无到有需要一些原始的动力,吸引足够的公司和人才前来,先把“雪球”滚起来。港澳大湾区有很好的优势,政策不妨稍微倾斜一点,鼓励创投基金。
硅谷难以复制,但广东可以在制造业产业优势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区域优势两个方面发力,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金融生态圈,而不是复制硅谷。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张小军
C 01-02版策划:谢艳霞 统筹:陈颖 特派旧金山记者:南都记者陈颖 南方日报记者郭家轩 彭琳 后方调研团队:南都记者吴梦姗 实习生熊润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