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中的道德精义
来源:当家网  日期:2022/9/19 14:48:49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疯狂的“老子养生”《道德经》中的道德精义         
  若是此中有戏论,定能消除无有疑; 
  唯在幻境始有二,胜义谛上但不二.
  若人计执有分别,此类分别应消除; 
  为示教故作是说,知已此中无有二.
  老子<道德经>中提出了"常道"和"可道"两个重要的概念. 
  常道是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是不立文字的. 
  从可道的层面,老子留下了五千言. 
  禅宗也有"妙高峰上,从来不许商量;第二峰头,诸祖略容话会"的说法.
  若说道德,一部五千言,境智周全,包罗无遗,阐明大道尽矣.
  “大道之要,无出老子五千言",此言出自 宗玄先生. 
  <宗玄先生玄纲论 >云:"
  道者何也? 
  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 
  其大无外,其微无内。浩旷无端,杳冥无对。 
  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静无心而品物有方。 
  混漠无表,寂寥无声。万象以之生,五音以之成。 
  生者有极,成者必亏。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谓道也。
  德者何也? 
  天地所禀,阴阳所资。经以五行,纬以四时。 
  牧之以君,训之以师。幽明动植,咸畅其宜。 
  泽流无穷,群生不知谢其功;惠加无极,百姓不知赖其力。 
  此之谓德也。
  道者,理也,通也,导也。
  1,理:理实无虚。《消魔经》云:道者,虚无也。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它变换莫测,不是靠通常的感官可以琢磨.
  2,通:能通生万法,变通无壅。河上公云:道四通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产生出来的时候就是无极,无极生太极即两仪,两仪生天地人三才。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而产生的,气冲阴阳而调和(就有了生机和活力)。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寞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有物体混合而成,它产生于天地之前,寂寞地生存着,独自运行而不改变,周而复始得旋转而不停止,它可以作为天下万事万物之母。
  3,导:导执令忘,引凡令圣。《自然经》云:导末归本。本即真性,末即妄情。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要效法大地,地要依法于天,天要服从大道,大道效法本身自然。说到底就是人要效法大道自然。
  德者,得也,成也,不丧也.
  1,得:得于道果。《太平经》云:德者,正相成也。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 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 
  道之所以产生,是因为积蓄了德,物体的形成,是气势的形成.所以万事万物没有不尊重道而看重德的.道之所以被人们尊重,德之所以可贵,她不是为了生命,而是以自然为妙,各若其性,各遂其宜.所以产生了道,积蓄了德.
  “孔德之容,为道是从” 
  我们的一切思想和行为,均要符合大道,唯大道的要求是从。
  2,成:成济众生,令成极道.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我们将自身的思想和行为趋向、乃至等同于道的要求,则道也乐于帮助我们。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侯王如果能修道,如响斯应,天下人都跟着学,大家都修道,那么万事万物就将自然进化。
  3,不丧:,上德不失德,故云不丧也.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并不说自己德高,这正好说明他有德;没有多少德的人,怕别人说自己没德,这正好说明他缺德.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
  "是以圣人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圣人是以无为来处理一切事情,以身体力行来教人.为万物生长而不辞辛劳,万物成长了,不据为己有,做了事而不自恃,功成后而不自居,唯一的是不居功,所以才不会失去.
  道德玄绝,自应无名,开教引凡,强立称谓. 
  故寄彼无名之名,表宣正理,令识名之无名,方了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