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活的态度是短视频最终的核心议题 ?艺学堂?
浏览次数:
点赞数:
收藏数:
关注数:
【赞一个】 【收藏】 【关注】 【举报】 【我要收藏】
对生活的态度是短视频最终的核心议题 ?艺学堂?
为了推动优秀短视频的内容创作,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和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主办的第五届短视频大赛暨第三届大学生短视频大赛于三月中旬正式启动。在本届大赛作品征集阶段(大赛征集截止时间为5月31日,详情点击此链接),邀请了业内专家走进上海部分高校和社区,通过典型案例剖析、优秀作品赏析等方式,帮助大家熟悉掌握短视频创意思维与制作应用技巧,提高短视频创作能力。
5月23日是中国文艺志愿者服务日,中国文联、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倡导每年在中国文艺志愿者服务日前后集中开展文艺志愿者服务主题活动。值此服务日,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上海文学艺术院联合松江区影视艺术家协会,面向影视专业学生和短视频创作爱好者提供短视频创作相关讲座,成为本届短视频大赛以文艺志愿者服务的形式为社会大众提供优质文艺资源的一项特色举措。
这次讲座为大家作分享的是上海政法学院上海纪录片学院副院长、澳门科技大学电影学院博士生导师邢虹文教授,她与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从生活到故事——短视频策划”。
part 1
生活与创意
我们在进行短视频策划的时候,可以换位思考一下,从观者的角度想想,为什么短视频能吸引我们?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如何从生活碎片中发现一些好的创意?我们不能拘泥于自己喜欢什么,一定要研究观众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这也是策划的起点所在。
每个个体的生活圈相对来说范围通常是很小的,通过短视频我们可以看到大千世界的新鲜事儿,同时也使得我们跟这个世界随时处于连接状态。那么从创作者角度来思考,我们自己制作的短视频,如何能更好地吸引观众?
在策划的时候,我们要明确策划一部或者一系列的短视频的目的是什么。是做数字化文献资料,记录某个特定的事件,传递科学的知识,推广一种生活观、价值观?还是商业变现的载体而已?这是做策划时要考虑的第二个问题。
第三就是短视频的形式和内容的问题,是纪实类,剧情类、动画类,mv、aigc类(人工智能生成视频)?当然也可以是复合式的。类型很多,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现有的资源或者优势去做选择。如果你手上有个剧组,那么可以尝试非虚构的类型,因为你可以调动相关的资源,当然成本也就会高一些。如果你只有一部手机,只是想呈现自己的生活,把你的生活分享给大众,展现你的生活方式,那么纪实手法更适合。如果动画手绘是你擅长的,那么不妨采取这种形式,这也是一种常见的短视频类型。
现在网络上的短视频类型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类是个人生活隐私分享。比如牛二条,就是农村日常生活的记录,纪录的是东北农村的风土人情。四胞胎的超级奶哥。哥哥嫂子烧饭,四胞胎的弟弟妹妹吃饭的记录。还有外科樊医生,有一定表演痕迹,属于家庭成员的真人秀。这种隐私分享型,内容多是日常生活等。
隐私分享型策划要点是“陌生化的视角”。成功家庭隐私生活分享,是以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活方式的呈现为基础,以全网传播为前提,因此,跨地域传播具有一定的陌生化,可以满足观众的“猎奇”的心理。
第二种类型是信息分享型,专业性是成果的关键。信息分享类的策划要点就是准确和权威。现在很多科学家、知识分子都加入到短视频创作大军,构建了知识共享型的网络社区。
第三种是才艺表演型,最近比较火的一个人就是郭有才,三天涨粉314万。有一句话叫做“五年烧烤无人知,一着《诺言》天下识”,他是“草根艺人”,做了很多尝试,希望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然后一夜成名。才艺表演型在进行策划时要注意专业性和故事包装。
第四种是问题导向型。寻找痛点是什么?
以前我在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做过一些兼职编导工作。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纪录片编辑室》创作了具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纪录片。很多社会关注的议题,也在纪录片中得到了充分地呈现和讨论。比如《大动迁》《毛毛告状》《下岗以后》《一个叫做家的地方》《成长的烦恼》《婆婆妈妈》《中国面临的挑战》等等,这些优秀的纪录片,构成了研究上海发展非常珍贵的影像资料,在这些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上海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比如交通难、住房难等问题,是如何一步步解决的。问题导向一直是海派纪录片非常重要的一个选题特色。这些优秀的纪录片,也为我们今天的短视频策划提供很多宝贵的经验。
例如抖音上的五金少女。在两天时间里用最少的钱打造个性化的出租屋。
part 2
情感与呈现
如何用影像呈现真挚的情感?
第一,细节。对于纪实类作品来说,深入生活肌理,通过记录生活细节来呈现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镜头可以没有那么多讲究,但细节的捕捉才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创新表现手法。2014年以后,文博类的作品很多,比如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以及最近比较火的《逃出大英博物馆》。
《如果国宝会说话》本质是专题片,以解说词加画面的方式来介绍国宝。但在传统的做法上,这个系列的纪录短片,加入了拟人化的视角,进行了交互性的处理,“如果国宝会说话……”,让今天的观众和数千年前的国宝进行了跨时空的交流,代入感很强。
《国家宝藏》创新表达方式,采取了纪录片加综艺的模式,讲述了一个个文物的故事。
《逃出大英博物馆》则是采取短剧的方式,讲述了流失在海外的国宝归国回家的故事。
无论是微电影还是纪实类作品,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我们可以重点关注。第一点就是空间。故事发生的场域是什么?第二点关系设计,也就是关系建构。第三,镜头设计,风格类型等。
part 3
故事与传播
故事的主题。我们在进行短视频生产的时候,生活原生态的记录是否需要主题?我觉得这里面非常需要。为什么这样讲?这个片子所传达对生活的态度,其实就是它最终核心的议题。
从讲故事角度来看,故事的开端极其重要,这事关你能够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多久。大多数短视频观众只需要花3秒、5秒,至多10秒,就可以决定是划走还是看完。所以说开端非常关键。开端最好有一些设计,要有很明确的设计理念。
开端的方法可以用争论、标题、其他印刷物等,还可以用一些地点视觉处理,比方说一个地点或标志的远景镜头、拍卖开始的镜头等等。
叙事链。串联起一部影片的链条,是故事的要素,贯穿影片的始终,推动影片发展。比如《给我最大号》这部片中,叙事链是导演连续30天只吃麦当劳生产的食品,包括水也只喝麦当劳生产的。这时候就会吸引观众看30天后到底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是它的叙事链。
短视频策划的灵感从生活中来,短视频故事讲述的是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好的故事,可以传播得更远更久,感动观众的,是故事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或一种精神。
文编 | ray
美编 | yep
上观号作者:上海文联